一. 病因 :
為皮下脂肪中隔層脂肪炎(panniculitis),被認為是一種對於抗原的延遲性過敏反應,有30~50%找不到病因,其他的原因可能為:
- 感染 :
- 細菌:鏈球菌(Streptococcus)引起的咽喉炎很常見、黴漿菌(Mycoplasma)、結核菌(Mycobacteriosis) 、幽門螺旋氏菌(Campylobacter)、貓抓病(Cat-Scratch disease)、披衣菌(Chlamydia)、細螺旋體病(Leptospirosis) 、巴斯德桿菌(Pasteurella) 、沙門氏菌(Salmonella) 、痢疾桿菌(Shigella) 、梅毒(Syphilis) 、及Yersinia。
- 病毒感染:巨細胞病毒(CMV) 、愛滋病毒(HIV) 、B型及C型肝炎、EBV。
- 黴菌及寄生蟲感染
- 藥物 :
荷爾蒙製劑、抗生素、磺胺類藥物及疫苗等。
-
全身性疾病 :
類肉瘤病、淋巴瘤、白血病、發炎性腸炎、貝西氏徵候群等。
二. 症狀 :
女性較多,有些患者在發病前1~2周有感冒症狀,或是伴隨全身不適、無力、低燒、關節及肌肉酸痛等。發生位置最常見於下肢,尤其是小腿,發病時皮下結節周圍出現紅斑,紅斑中央可以摸到有疼痛感的硬節結。結節性紅斑數量不一定,大小可能為1-10公分不等。
三. 治療 :
此疾病會自限性疾病,大部分會自行痊癒,時間約為3到6周,但是可以做症狀處理,有疼痛可以服用止痛藥(ex.非類固醇性消炎止痛藥),其他藥物如抗甲狀腺藥物碘化鉀(potassium iodide)、沙利竇邁(thalidomide)或類固醇(steroids)皆有不錯的消炎消腫的效果。如有知道與其他疾病相關,也要治療相關疾病。
最後這張照片為治療一週後的情況,顏色變得較為暗沉,病患疼痛感也降低許多。